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训练试题50例(一)

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训练试题50例(一),是由经典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高考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子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比(1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2分);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
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
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 (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答对偶不给分。
2.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1.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4分)
2.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分)
2.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
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写出感情2分,具体分析3分。)
2.(1)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移情,③拟人,④虚实结合。
(2)①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②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手法4分,分析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3.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
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分析全诗的结构层次。(5分)
2.诗中“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愁”的?(6分)
参考答案
1.全诗共分二层。(2分)第一层,前六句,写夜宴的欢乐景象。第二层,后两句,写宴罢后的愁苦之情。(3分)
2.愁兵乱家危身被病困,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2分)①以乐写哀,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2分)②借景抒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2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分)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3.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分)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1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2.“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语言表达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3分)
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A(诗人不想回去)(2分)
2.改后更切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分)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1分)
3.反语(1分)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这样正话反说更显其牢骚愁苦之盛,妙在含蓄委婉。(2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呜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xǔ)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2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形状 色泽
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的情愫总会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岁能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span>登科记考>,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之误),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 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别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
参考答案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及神采风貌。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
2.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王维 山水田园 咏史怀古诗
2.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黯然神伤。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1分,举例说明各1分;共4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网 gzct.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