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隋论》“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译文解析

苏辙《隋论》“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译文解析,是由经典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宋〕苏辙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
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于杨素之手,以至于大乱。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B. 秦人被甲持兵                      被:遭受
C. 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              曩:从前
D. 修德以来天下                      来:使……归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揭示秦、隋灭亡的共同原因的一组是(    )
①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       ②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             ④制为严法峻令
⑤故其视失天下甚轻                     ⑥唯不忍失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通过七代人的不懈努力,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才统一了天下。秦朝
统治者从中看到了夺天下的不易。
B.隋文帝看到天下长久地不安定,因此在取得天下之后,担心百姓不能够长久地享有这
种快乐,虽在万民之上,却常常忧思苦闷。
C.本文以秦朝、隋朝为例,来说明统治者面对获得的天下,过于紧张,害怕失去,最后
往往适得其反,天下反而很容易失去的道理。
D.像太王,只要拥有一颗平常之心,用宽松仁爱来治理天下,即使一时土地没有了,天
下最终还是他的。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4分)                                   
②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3分)                                                          
③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3分)

参考答案
10.B (被:通“披”。)
11.D (①不是“原因”,而是现象;②只是秦朝的做法;⑤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12.B (B错在“担心百姓不能够长久地享有这种快乐”。)
13.
①秦国看到自己夺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从而认为如不严加把持,那么后代还会分裂割据而成为与自己敌对的国家。              (其:自己;以为,认为;且:将;以为:从而成为。一点1分。)
②由此看来,难道不是因为它把失去天下看得太重,从而防范过分(严密)造成的弊端吗?
(重:把……看的很重,意动用法;弊:弊端;岂……欤,反问。一点1分。)
③宽松的政策,源自于君王心中没忧虑;而严酷的政策,源自于君王心中没有依靠罢了。
(宽者:宽松的政策;惨急者:严酷的政策;无聊:没有依靠。一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他们的政权延续的时间都很长久,是以后的世代没有能比得上的。而国家政权迅速灭亡的,要首推秦国与隋朝,都是只经过两代便灭亡了。秦国与隋朝的灭亡,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自从周代丧失政权以后,诸侯国便各自为政。秦国只有秦岭以西不过一千里的地方,韩、魏两国挡在它的正面,楚国就像是威胁着它的肩部,燕、赵两国窥伺在它的北边,而齐国却大摇大摆地据守在它的东边。那时候,秦国人身穿铠甲,手执武器,经过七代的不懈战斗,一点一点地扩大地盘,直到秦始皇以后才统一了全国。秦国看到自己夺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便以为如不严加把持,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于是,就把有名的大城池销毁,把英雄豪杰杀死,把天下的武器销毁,企图通过这些措施使天下人叛离的希望彻底破灭。秦国人用来预防祸患和牢固守卫的措施,竟然严密到如此程度。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全国百姓愁怨困苦,百无聊赖,没有不想离开它的。所以,陈胜、项藉就顺应了百姓这种不愿臣服的心理,振臂高呼,举兵起义,赢得了全国各地的响应。由此看来,(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难道不正是因为它把丧失政权看得太重,从而防范过分严密造成的恶果吗?
隋国建国之初,隋文帝大概也是看到天下混乱,长久不能安定,很害怕丧失统一安定的国家政权。因为,自从东晋以来,天下大乱,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等一批人纷纷起兵,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到了拓跋氏,才吞并消灭了北方各处列强,建立了北魏王朝,但仍然没有把国家的南方统一。北魏后来又分裂为北周、北齐。北周吞并了北齐,而隋朝又夺取了北周的政权。以后,隋文帝相继消灭了南方的梁、陈两朝政权,这才最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也是看到天下长期不得安宁,建立了全国的统一政权之后,又害怕失掉政权;享受到了把天下据为己有的帝王的快乐之后,又害怕这种享乐长久不了。所以,他尽管处在全国百姓之上,但心里却经常猜疑提防,惴惴不安,以为天下的所有人全都有以往那些豪强们割据独立的思想。于是,他就制定了严酷的法令来杜绝天下人们发动变乱,把过去协助自己夺取天下的谋臣将领几乎诛杀殆尽。然而,他却偏偏死在自己宠幸的杨素手中,并由此使隋朝政权出现祸患,终于在隋炀帝时天下大乱,隋朝政权无法挽救,彻底灭亡。由此看来,隋朝政权遭到灭亡,原因与秦国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悲啊!上古超凡出众的帝王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此来吸引天下的人;天下的人是决定依附还是决定离开,主动权都掌握在帝王的手中。所以,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正因为他们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所以能够做到心胸开阔,在制定政策上很宽松。政策的宽松,根源就在于他们心中没什么忧虑;而政策的严酷,根源就在于掌权的人觉得特别无依靠罢了。我过去曾经听说,周代兴起的时候,太王为了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迁到了岐山一带。而原来在豳地的百姓,却全都扶老携幼,到岐山一带来归附太王,道路上的人竟然连绵不绝。结果,周代尽管丢弃了原先的旧地盘,但国势却大大兴旺起来。反观秦国与隋朝,正是由于不愿意失去,结果却反而迅速遭到灭亡。(明白了历史上的这些成败得失,)然后才会真正理解,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制定的宽松舒缓的政策,正是他们能够深深吸引住天下人的好办法。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网 gzct.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