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风水

中国农历一月传统节日有哪些

编辑:小风  点击量:   来源:风水网 gzct.com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节日,有的节日流传了上千年经久不衰,有的节日新近出现,风头正盛。对于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的感情不同,有的节日是举国同庆,有的节日则是小众的,只有部分人群会庆祝。在中国农历一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这些节日在2017年的哪一天?现在就跟三通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农历一月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 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2017年1月28日,星期六)

正月初二,犬日(2017年1月29日,星期日)

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2017年1月30日,星期一)

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2017年1月31日,星期二)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2017年2月1日,星期三)

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2017年2月2日,星期四)

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2017年2月3日,星期五)

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2017年2月4日,星期六)

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2017年2月5日,星期日)

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2017年2月6日,星期一)

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2017年2月8日,星期三)

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2017年2月9日,星期四)

正月十五 ,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2017年2月11日,星期六)

正月十八,落灯日(2017年2月14日,星期二)

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

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2017年2月21日,星期二)

 

传统节日的形成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历》、《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传统节日的意义

 

我们的传统节日的精神基础是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强调有差异的多样性的和谐,所谓“和而不同”。这样的理念是一笔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我们应该有一种开放的胸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同样也有责任向世界奉献我们的优秀文化。

 

事实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当地文化环境进行适应性变化之后有被接受的可能,而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流动地适应、变化与变异成新的过程。如春节在巴黎、纽约、温哥华等欧美城市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节,参加者不仅是华人华侨,当地政府也出面组织相关活动,市长致辞并参加游行活动,春节已成为观光旅游项目。春节等传统节日让世界人民能够分享我们的快乐,能够认识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温厚与崇高。

 

当然,文化是有价值内涵的,它是民族立身之本。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个文化重组与创新的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联系会愈来愈密切。人们在联系中认知不同体系的文化,多一种文化样式,人们就会多一种文化选择,所以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各文化间的相互包容与相互欣赏是一种时代潮流。

 

我们觉得自己的节日是文化传统,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来说,这些节日更多的是一种新奇与多样化文化样式之一,就像我们看待西方的圣诞节一样。我们在考虑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时,最实际的策略是在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开掘、整理、继承、改造方面下功夫,将具有普适性价值、适于向外扩展影响的文化事象提炼出来,以影像展示、仪式行为、物品装饰等方式进行世界宣传,应该充分重视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载体功能,向世界昭示中华文明与文化。

 

这些理念的实现,又要靠具体而微的节日事象实现,比如节日仪式、活动、礼品、食品、纪念品、玩偶等标志物都应该细心琢磨设计,让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有可欣赏、能触摸的物质载体,这样的节日才能打动人心。一如西方情人节的玫瑰,中国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同样有自己的滋味与寄托,像北京中秋的兔儿爷就可以漂洋过海成为欧美人士欣赏的东方幸运神偶。同时,我们也可借鉴东亚国家与海外华人创造的节俗项目,丰富并扩大我们的传统节俗内容,让传统的节日更适合全球化的需要,更贴近人性,更能服务于家庭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