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阴宅风水

清朝的祖坟风水故事

编辑:小风  点击量:   来源:风水网 gzct.com

清朝的祖坟风水故事

 

清朝,山东招远地区的一个村中,有户人家姓罗。家中祖孙三代单传,仅有几亩薄田,穷家舍业。罗东的父亲年近七十岁了,身患疾病。罗父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孙能够发达,但苦无良机。这一天,老朋友前来探望生病的罗父。罗父深知这位老友懂风水,就请求指点。老友只是笑了笑,对于帮助指点风水的事情却避而不答。告辞的时候,罗父拄着拐杖亲自把老友送到村口。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老友很感动,便遥指着远处的一块洼地,对罗父低声地说:“看见那棵大柳树旁的洼地没有?这块洼地就是个风水宝地。能把祖辈的灵柩葬在此地者,其子孙日后必有大成。你身体不好,不要再送了。快回吧。”言罢,老友拜别而去。

  

隔年,罗父病情加重,把罗东唤至身前,将村口大柳树下的洼地是块风水宝地的事情告诉了他。没过几天,罗父病故。罗东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把父亲的灵柩下葬于那棵大柳树旁的洼地处。罗东服孝守灵,眨眼间过去了三年。在此期间,罗东曾不惜欠债,送唯一的儿子去读私塾。儿子很聪颖又勤奋好学,乡试考得第一名。

  

私塾先生预言:将来,此子进京赶考,必中三甲。同村的一家大富户膝下有两个儿子,生性愚钝,乡试屡屡落败。看见罗家之子那么有出息,很是嫉妒。后来,发觉罗东所选的葬父之地与众不同,就怀疑其中有玄机。大富户特意施重金聘请了一个风水先生来村中点拨风水。那风水先生来到村口,一眼望见了埋葬罗父的那片洼地,他不停地点头,说:这真是块风水宝地啊!

 

不久,大富户主动跑到罗家,跟罗东商议,言称,看中了村口那柳树下的洼地,想在那里盖座院子。如果罗东能移坟,他家愿以十亩良田作为交换。罗东当然不答应。大富户又将条件提升到用二十亩良田交换那块地,罗东虽然还摇头拒绝,但心里却暗自思量:我家中已负债累累,况且儿子的乡试业已考中了,若用那块洼地换回几十亩良田,既能还上债务,又可以资助儿子进京赶考。

  

这可是件好事情。当大富户出价至三十亩良田时,罗东终于点头应允了。就这样,罗东选了个吉日将父亲的坟从洼地里移出,另寻了一个地方下葬,换得了三十亩良田。那大富户等罗家的祖坟一迁走,便迫不及待的把自家的祖坟迁入了这块洼地。

  

不及一年,罗东的儿子正准备进京赶考,却莫名其妙的患了一场大病。罗家不惜耗家资为子治病,最终,将那换来的三十亩良田几乎卖尽,也没有把儿子的病完全治愈。罗东左思右想,后悔不该换出那块风水宝地。再说那大富户,虽然已把祖坟迁进了风水宝地,可两个儿子的学业仍然没有长进。这是怎么弄的?大富户又去请教那个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掐指一算,遗憾地说:“那棵大柳树旁的洼地下,原有一座莲花池,池中有双蟒盘绕,所以,绝对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可为何出现了这些偏差呢?肯定是罗家在启坟迁移的时候,不小心挖破了地器儿,风水宝地的宝气全都散了。”大富户心疼那白白换出去的三十亩良田,不禁嚎啕……

 

清朝廷为什么挖洪秀全祖坟

 

洪秀全的祖坟位于广东省花县之北的芙蓉嶂山上,芙蓉嶂位于芙蓉镇之北,海拔360米,处于县北群山之中,山峰重叠,状若芙蓉。又因绵亘于该县中部平原之背,一字排开,宛若屏帷,故称芙蓉嶂。山之南,有“白水稆”,又名“西山瀑布”,其状如同白练自50米高处分五级泻下,溅石飞花,倾注入潭,其声轰轰。曾有文人墨客咏之为“峭壁中悬一段云,青山横为玉龙分。势倾河汉难窥测,声杂风雷骇听闻。当暑向人寒瑟瑟,凌空触石雨纷纷……”

 

芙蓉嶂虽为风水宝地,但长期以来,外地人很少知道。后来被一位风水大师赖布衣发现,芙蓉嶂才逐渐名声远播。赖布衣是江西省定南凤岗村人,约1276年宋朝末年,出生于风水名门世家,原名赖文俊,布衣是他的自号。他少年时,就得到父亲赖澄山的真传,18岁就行走江湖,以风水相术为生。

 

他在粤北群山中发现“龙脉”南延,气势磅礴,十分高兴,决心要跟踪“龙脉”。他沿着“龙脉”出南雄,过曲江,下英德,越清远,入花山北部山区,来到芙蓉嶂。他见气势不凡,认为此乃龙脉之“结穴”。临行时口占偈语一首:“头顶芙蓉嶂,脚踏土地坛,右有覆船岗,左有莺蜂窦(‘窟穴’的意思),鳌鱼把水口,狮、象守门楼。谁人葬得中,代代王公侯。”

 

原来这山南麓,有三个小山岗突起,居中的名土地坛最大;左、右两边的分别名叫覆船岗、莺蜂窦。正南面约一公里之遥,又正好与三座山岗相对。其中间一座名鳌鱼岗(后人讹传为鲤鱼岗),左、右两边相距各几百米处,有名叫“狮”、“象”两山,均以形似而得名……赖布衣在芙蓉嶂住了几天后,便告别村民离开。听说他又跟踪“龙脉”,以后去过南海、顺德、番禺、宝安,直到九龙又住下一段时间,然后租一小船去海南岛,从此销声匿迹、不知所终,只有他留下的诗在花县一直流传。

 

清朝嘉庆年间,广东梅县石坑镇有洪族一支全家迁来花县福源水村定居,不到两年,洪老汉逝世,初葬于福源水村附近。洪老汉的二儿子洪英伦稍懂风水相术,他得知芙蓉嶂的风水诗后,于是便按照诗中所指,到芙蓉嶂察看,见果然为风水宝地。

 

于是选定位置,把父亲尸骸迁葬到此,重建了坟墓。墓形像一座太师椅,用青砖砌结,正中有花岗石造的墓碑,碑上款刻“嘉庆二十年秋谷旦吉日重修”,正中是“清显祖考讳公三洪公大人墓”,落款是“祀男英绎、英伦、英缄、英纬,孙会玄同立。”

  

赖布衣的预言是否真能变为现实呢?1851年,洪公三的第六代传人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定都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天王,应了赖布衣“六百年后必有王者出”的预言。但他只当了十三年天王,太平天国就失败了,实现不了赖布衣:“世代出公侯”的预言。有人说,这是因为清廷派人挖了洪秀全祖坟的缘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一路势如破竹,这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极大恐慌,他一方面下罪己诏,稳定人心;另一方面却又下令:查明逆贼洪秀全、冯云山、韦正祖,先经广东花县、广西桂平发掘……密饬各该州、县明察暗访,务得该首逆及逆诸三代确实坟墓,悉加掘毁,并其坐山后,概行凿断,以消逆焰而惩大憝。花县知县牟崇龄收到上谕后,即奉命急将洪秀全之祖坟掘毁。

 

洪秀全的祖坟虽然被毁了,但是,或许是芙蓉嶂积聚的王者之气太强吧!洪秀全还是当了十几年的“天王”,直到病死。而清廷挖掘洪秀全祖坟仿佛也起到了部分作用,赖布衣“代代王公侯”的预言并没有实现,爱新觉罗的清王朝仍然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清朝周宰相墓地风水

 

其实河南商城真正土生土长的第一贵,应该是清朝的体仁阁大学士(相当宰相)周祖培。

周祖培(1793癸丑年~1867丁卯年),谱名之翔,字叔滋,号芝台,祖籍江西婺源县,元末避兵乱迁至河南商城南境牛食畈(今安徽金寨县),清初移居商城城关。他是晚清大臣,历仕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历任陕甘学政、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文渊阁直阁士、内阁学士、刑兵户吏四部尚书,赏加太子太保衔,谥文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攻陷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周祖培被授命为留京办事大臣.并拜为体仁阁大学士,实掌宰相之权。所以民间就有“周宰相”的俗称。

 

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年)中举,次年(己卯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年间任礼、工、刑部侍郎等职。

咸丰元年(1851)迁刑部尚书,充《宣宗实录》馆稿本副总裁。

 

咸丰三年(1853)降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次年,上疏奏请各省办团练,仿嘉庆“坚壁清野”之法,抵抗太平天国军,咸丰从之,升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

咸丰六年(1856)《宣宗实录》告成,赏加太子太保衔。又先后任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管理户部事务臣兼吏部尚书、武英殿总裁等职。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周祖培受命为留京团防大臣,拜为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实掌宰相之权),驻守北京外城。是年10月12日,留京王大臣派恒祺前往联军驻地允于联军由安定门进京,次日,周祖培等撤去守城防军,开放安定门让联军进城,北京失守。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于热河,其子载淳6岁继位,年号“祺祥”,谕派奕诉、周祖培等在京办理一切事务。自此至11月间,叶赫那拉氏与奕诉等人密策政变,从咸丰遗命赞襄一切政务的怡亲王载垣等八大臣手中,夺取清廷最高统治权,是为“北京政变”。

 

其间,周祖培与大学士桂良等曾奏“遵旨恭拟两宫皇太后徵号折”,称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后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并与贾桢、沈兆霖、赵光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宣称:“为今计之,正宜皇太后敷中宫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权,使臣工有所禀承,命令有所咨决,不居垂帘之虚名,而收听政之实效。”

 

还疏言载垣等所拟年号“祺祥”更为“同治”,受到慈禧嘉奖。此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开始了慈禧在中国半个世纪的腐败统治。同治五年(1866),周祖培主撰《文宗实录》、《文宗圣训》完成,共子文龠、文令分别被赐为员外郎和举人。翌年,病死于北京,享年75岁。

 

本案例考察的是周宰相的祖父祖母合葬墓,周祖培的祖父叫周作渊,字澄怀,号潜斋。话说当年周作渊因屡屡考试失败,到老都考不上一个功名,而几个儿子也老大了同样考不上,眼看孙子们也渐渐长大,又要到考试年龄了,于是心中郁闷,想到应是祖上风水不力,于是从江西省请来一知名地理师,为自己寻找百年后安葬的吉穴,以辅助儿孙们能考上个功名。

 

民间传说:那知名地理师到了周家住下后,由主家安排几个长工,专门陪伴他去爬山寻穴,负责拿工具以及上山开路时的砍树割草。如此那地师每天带几个长工出去了解周围的山川形势,先是起步于瓦屋基(今江西省金寨县汤家汇镇境内),按山川、河流的脉向走势,涉于山水之间,后来越走越远,由长工备车备马,运送粮食衣物等必须用品,白天行山,晚上搭棚睡觉。一直找到姜寨白鹭河畔(今河南商城县观庙乡)。

 

地理师在追寻这条龙脉(属大别山脉)时,发觉它自高山老龙化出嫩脉后,一路大迎大送,左右各有随龙护着主脉,理应有佳结,于是他追着山脉,反反复复的来回观察,但就是找不到一个他满意的地方。当来到山脉尽头时,只见山脚下化出一片平坡平田,却没见到有明显的龙虎环抱,但他坚决认为这条龙脉不会虚生,主脉既尽于此,当结有好地,于是他在山脉与平坡之间,走来走去,但始终找不准结穴的位置。

 

后来他干脆搭棚住了下来,天天观察,夜夜苦思,一晃就是三年光阴。一天傍晚,地理师在冰天雪地里看见一白发苍苍的老妇,穿着白布单衣正在池塘边纺线,他上前问道:‘在外面纺线不冷吗?’老妇说:‘这里是冬暖夏凉。’顷刻,老妇消失了。地理师拍拍自己的脑门,若有所思,原来要找的地方就在眼前,真得感谢仙人的指点啊!”

 

周作渊于嘉庆二年(1797丙辰年)病故,临终前遗嘱后代“一生困于场屋,虚愿未酬,但未曾懈志。”希望子孙“励志扬名,仰体先志。”作渊公安葬事毕,,周祖培的父亲周钺按例守孝三年,就在家里设塾馆,亲自督课,教导自家子弟和几个亲戚的孩子。

 

他们是两个弟弟:周锴,周锜,三个儿子:祖荫,祖植,祖培,两个表弟:杨嗣曾,熊传栗。就在周祖培入学的当年,学馆庭院生长出数珠灵芝,周家以为此乃祥瑞之兆。周钺就让儿子们以芝为字,长子字芝昉,次子字芝生,三子字芝台,以后出生的四子祖贻字芝翘,嗣子祖芘字芝山。芝草徵祥,因以为字。

 

大概真是有仙人指点点,葬地之后,先是由周钺(周祖培的父亲)于嘉庆辛酉年(1802年)中进士,然后周家读书人有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统计,周作渊直系四代仅中进士者就有九人:周钺(嘉庆辛酉科)、周祖荫(嘉庆己已科)、周祖植、周祖培(嘉庆己卯科),周锜(嘉庆庚辰科、周祖衔(道光壬辰)、

 

周德荣(道光丁末科)、周文焘(同治戊辰科)、周文浚(同治甲戌科),而更有贡生、监生、举人等等功名以及为官者,则举不胜举。出现了“文风大振,人才鹊起”的盛况。嘉庆皇帝一次召见周钺时垂询家事,赞曰:“汝父子叔侄兄弟皆成进士,可谓一门之盛矣!”世称“商城望族,簪缨世家”。

 

当然,民间传说是有所神化,据史料记载:“周祖培祖父坟位于商城县西28公里观庙乡姜寨村。相传,此处原有一间坯墙茅屋,住一老妪,终年纺纱,寒暑不侵,传为风水宝地。周家访得,重金买作祖茔,祈佑千年吉祥”。墓前原有墓碑、石香炉、石烛台、华表、旗杆,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石狮、石象、石马、文官、武吏,垣墙环护,植树成林,满园幽穆。

 

岁月沧桑,周氏墓园荒圮有年,墓碑、翁仲、石兽损残,散置塘边田头。断碑尚可辨识者有“显考乡贤周五公”、“妣陈太君”和“体仁阁大学士祖培”、“盐大使署芦台场大使祖贻”、“孙祖颐”等字迹。当然,石人石马是依封建社会礼制在周祖培显贵后重修的,以周家等人的显贵,才会有如此规模。据村民说,近代此墓被盗过三次,墓内已经被洗劫一空,现在坟墓是周家后代粗略重修的。

 

风水​解析之清皇陵​风水​

 

清朝皇帝的陵墓群有三处:北陵、东陵和西陵。

清北陵位于沈阳市内北部,本名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和他的后妃的陵墓。

清东陵、西陵则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皇帝陵墓群。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被推翻,统治中国200多年,共有十个皇帝,分别葬在东、西陵。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

 

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豆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清西陵则始于雍正皇帝。传说雍正的皇位系篡改康熙遗诏,他怕死后遭到父亲训斥,所以另辟蹊径,兴建了清西陵。后来,乾隆帝创建了昭穆之制,孙子和爷爷葬在一起。

昭穆之制刚执行到嘉庆,就被道光破坏了,他本应葬在清东陵,因地宫渗水拆除后迁至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周围群峦迭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清代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这样描述清西陵:“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这正与“山势层叠深远,不宜孤峰独秀”的要求吻合。

 

“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在清西陵8000余公顷的土地上现有约两万株古松挺拔屹立,更有20多万株幼柏茂密丛生,因此清西陵被冠以“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之美称。清西陵镶嵌在这浩大的松海林涛之间,正所谓“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

 

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此外,还有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一共14座。

1995年,末代皇帝溥仪(宣统皇帝)的骨灰也葬人清西陵。

 

陵寝,是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产物,是封建帝王及其后妃们死后安葬的閟宫。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一向宣扬“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认为,山陵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为了保护陵寝安全,建围墙,树界桩,开火道,悬禁牌,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故弄玄虚,堪舆家们的大肆渲染,皇家陵园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明清陵寝尽管已开放多年,仍然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建立清(1636年),到1911年灭亡,历275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等大量陪葬墓。

 

这些皇家陵园,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富丽堂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陵寝的营建、帝后妃的葬礼中,我们可以透视到当时的宫廷斗争、财政状况、官员升迁、宫闱秘事、典章制度、丧葬礼仪、建筑规制的一些侧面。因此,陵寝不仅是清宫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