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造句

科举的造句举例,经典例句来源于众多的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是您学习科举造句的最佳参考材料。

用“科举”造句 第1组

1、 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2、 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

3、 因此,当隋唐时期开始以统一的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时候,这一新的选才制度对天下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再生父母"。

4、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5、 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6、 延佑初行科举,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荐贤拔滞,知无不言。

7、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8、 在科举制度下,广大士人都可以怀牒自进,贡送朝廷的人数也大为增加了,这样就扩大了王朝统治的基础,同时也便于从中选拔治国安民的人才。

9、 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10、 在以学堂取代科举的选士制度下,法政教育因其独特的培养目标被世人视为入仕的终南捷径,法政学科因此成为求学者的首选科目。

用“科举”造句 第2组

11、 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12、 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13、 古人出名靠科举,今人出名靠网络。把自己的隐私与一个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跟全国人民分享,那叫网络红人!

14、 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科举试赋制度,尊体意识与乾嘉学术的影响等三个层面作出简要的论述。

15、 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

16、 明后天您就要去科举了拿千字文做什么?

17、 但“文章憎命达”,两次科举失利,虽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边缘性的人生轨迹。

18、 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19、 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20、 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用“科举”造句 第3组

21、 朔州人王赓荣是清朝光绪二年榜眼,是封建科举时代朔州第二个获得科举高等第的人。

22、 1958年,刘诗昆第二次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

23、 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取士科目,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考试。

24、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25、 可以说,豪放并自视甚高是王韬的鲜明个性,这使他既不愿皓首穷经以应科举,又不愿默默无闻了此一生。

26、 作文教学也是老一套,教学生写些与他们生活不相干的东西,就象是考科举写八股一样,装腔作势,空洞无物。

27、 你说大清朝完蛋在哪儿?甭骗我,说什么孙中山呀、革命党呀。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废除了科举制。

28、 唐人在入仕前、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

29、

30、 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用“科举”造句 第4组

31、 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32、 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

33、 科举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广博性和现实性。

34、 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35、 从设计原则上看,科举制遵循着平等竞争的精神,打破了门第出身对人的限制,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调动起整个社会的精神资源。应该说,作为社会政治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和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相比,它毫不逊色。张宏杰 

36、 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37、 科举考试对他俩来说比什么蚂蚁或者和尚的预言要重要得多,他们很快就忘了这回事,继续赶往京城,一路温习功课。

38、 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39、 鉴于科举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应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定位。

40、 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用“科举”造句 第5组

41、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42、 考察一千多年的科举发展史,可以看出考试制度的发展规律,高考制度自然也不例外。

43、 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44、 科举的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士人读书应举的积极性,士人数量因此急剧增加。

45、 王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46、 因乐队参赛曲目被指责嘲讽俄罗斯*理弗拉德米尔.普京,格鲁吉亚退出即将在莫斯科举行的五月欧洲音乐电视大奖赛。

47、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很善于网罗人才,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把有才华的人网罗到政府中来。

48、 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49、 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50、 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举考试史、教育史与高考改革问题专家,“科举学”学科的开创者。

用“科举”造句 第6组

51、 小舒也语出惊人,认为现在的国考不像古代的科举,更“强调思考和创新,并不是重复旧东西”。

52、 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53、 而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54、 才华盖世的他,会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吗?

55、 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

56、 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57、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58、 因此,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和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59、 我用矫形外科举例子因为我觉得,这个比较易懂,但在其他外科手术上道理也是一样。

60、 抚州青蛙信仰的祭祀主题始为驱疫逐祟,后演绎为科举崇拜,在中国南方青蛙信仰民俗中较独特。

用“科举”造句 第7组

61、 我国的高校招生政策既借鉴了西方的招生考试模式,又深受传统科举考试文化的影响。

62、 2011年1月24日,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同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在莫斯科举行中俄第五轮战略安全磋商。

63、 苏格兰的高尔夫演变十分迅速,1860年首次公开赛在普瑞斯威科举行,由8名优秀的专业球手争夺冠军。

64、 落第士人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所淘汰的士人群体。

65、 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66、 自从西太后废除旧科举制度,他就心灰意懒了.

67、 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李德林 

68、 科举制并不是自创生即完备周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曾经历了失误、挫折,甚至后退。但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的持续努力,它一步步地完善,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张宏杰 

69、 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从教学内容到学生的考课,都以科举入仕为宗旨。

70、 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丁氏家族始终将科举入仕和商业经营相结合,始终坚持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成为清代山东地区著名的儒商家族。

用“科举”造句 第8组

71、 2004年,塔斯社庆祝了自己的百年华诞,我们为此在莫斯科举办了世界通讯社大会。

72、 在历史那散乱随意的脚步当中,三年大比的科举制以它的规整而紧凑的节奏引人注目。在历史跨入了二十世纪的门槛之后,它才终结了前进的姿态。在崭新的世纪里,很多旧的东西死去了,人们记忆中保留的是这些事物临终前衰老而丑陋的面孔,这些长寿的死者没有得到一个应该有的体面葬礼就被人淡忘了。张宏杰 

73、 科举制度对整个唐代的士林心态、风俗习尚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人出处进退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哲学的架构意义更为重大。

74、 殿试是唐代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75、 不论“状元及第”、“三元及第”的牌匾、小孩戴的状元帽,和科举的相关知识,以及广西历来所出12位状元的生平(其中八位来自桂林),都详细的记载与解说。

76、 “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时到梅花?”显然,他是想得到老师的一些鼓励,继续在科举中奋争。

77、 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78、 越南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1919年废除科举,也逐渐废除了汉字和喃字(越南语文字,在汉字基础上形成),使用罗马化文字。

79、 只不过,这个世界考功名的方式,和白一凡记忆中的科举考试截然不同,不考经史子集,不考诗词歌赋,不考策论时文,不考八股文章。

80、 江腾,原名江无竞,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名门望族,祖父为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考试进士江孔殷,是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之一。

用“科举”造句 第9组

81、 毕竟除了时断时续的科举之外,混进官府当小吏,几乎是民间才俊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82、 放进别人裤子里的黄泥巴,扔在女孩漂亮鞋子里的绿蚱蜢,泼在家里先生头顶的浓黑墨水和为了躲避读书、躲避科举的装傻充愣,将文章故意背的磕磕巴巴。

83、 说起科举,广州有道名菜的故事也是不得不提,一说出来谁都听过,那就是三元及第粥。

84、 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十九人。

85、 胡说,就算不去科举,书,你也要读!立世存身怎能不知圣贤书中的微言大义?等你接了差事,每天还要读书,不可荒废。

86、 吴少侠何故明珠暗投?桃花王朝自古重武轻文,以科举入官恐遭武官百般打压。

87、 后来,郑板桥得到富商资助,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科名,并回来迎娶饶五娘。

88、 这口古井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甘冽如故,雕刻精美的牌坊高高耸立,就连中国封建科举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的亲笔题词也清晰可辨。

89、 对于卢象升的科举地位来说,范文程的档次太低,若是强行攀交,反而不好,不如就当作道义之交。

90、 但事实上,考试仅仅是科举制度的“臭皮囊”,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是考试的内容。

用“科举”造句 第10组

91、 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期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92、 陈希亮不像苏洵一样年少荒嬉,他是个严以律己之人,自幼刻苦用功,但命运作弄,科举之路十分的不顺遂。

93、 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94、 诗人词人其实很多都来自乡村,只不过地主出身的占绝大多数,虽然通过科举考试一登龙门,但昔日所见所闻或多或少总能留下些深刻的烙印。

95、 孙均铨,清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嘉庆戊辰科进士,永顺府教授。

96、 农历八月是古代科举乡试月,乃读书人的忙月,这种情景与现今6月初的高考差不多。

97、 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地方都叫“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

98、 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

99、 我大宋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学那些邪术奇巧淫技!朝廷应当取消新学恢复旧制科举!

100、 先太宗还首创科举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却赚得英雄尽白头。

用“科举”造句 第11组

101、 宋朝以后,富阳纸开始名扬天下,元书纸、井纸、赤亭纸三大名纸更是被朝廷列为“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用纸。

102、 堂堂圣人弟子,岂可弃文就武,与武弁同流?纵然科举之路暂时阻断,我辈也应潜心研读,以求义理!

103、 毫无实际意义,耗读书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科举制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104、 黄巢向全国发布檄文,揭露了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等弊政,提出了“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

105、 比如盛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需要,干禄字势就成了时书的审美标准,人们从审美上关心的也都是实现这种书写的法度与功力。

106、 在圣元大陆,诸葛亮因为曾保蜀国百年江山,功盖天下,科举的请圣言中年年都有他,从无例外。

107、 科举时代,这类事件本身就多,而清代科举如儿戏,百弊丛生,这类范进式的考生的故事,屡见不鲜,也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108、 此外,宁波教育博物馆还保存有宁波最后一位状元章鋆的闱墨卷,也就是科举殿试考卷,距今已有163年。

109、 科举不但要考学问,还要考“钱”,每次落第,不仅意味着心血白费,还预示着有更多经费支出。

110、 须知,她可不同雷倩,若非大秦俗规,女子不得参加科举,难保她不会高步云衢,金榜题名。

用“科举”造句 第12组

111、 只要你有绝世才华,无论什么出身,都能依靠科举,一举成名天下知。

112、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113、 因为林黛玉打小从来不鼓励他去仕途经济、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劝他这个,所以他深敬林黛玉。

114、 如中国馆藏最早的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纸质公文档案;国内现存唯一一件“金书铁券”,也就是传说中的“免死牌”;光绪二十年科举“大金榜”等。

115、 这本书的作者,是广东信宜县的进士李崇忠,他曾在四川做过小官,虽然没什么宦迹,却很擅长科举文章写作。

116、 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117、 左侧凸刻“龙飞乾隆五十八年次癸丑春三月上浣吉旦(公元1793年——记者注),系为壬子科举人吴名勋所赐”等字样。

118、 罢科举法,令州县悉仿太学三舍考选,建辟雍外学于城南,以待四方之士。

119、 虽然有众多的落第者,但在“利出一孔”的科举制度中,少数几个人所演义的成才故事,依然能够激励多数人去成就万里挑一的神话。

120、 在“三元及第”四个大字的牌匾下,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的铜像更是成了许多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的“教育基地”。

用“科举”造句 第13组

121、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122、 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123、 你装,你继续装,十年读书就是为了这一天的成绩,居然表现出不知道,尤其是装的还这么像!“少爷,今天是科举考试看成绩的一天。

124、 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125、 这里的“白卷”其实不白,科举时的“曳白”才是真白,如唐玄宗时那些“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的南郭先生。

126、 而名为“阿芙乐尔”的疗养基地位于利佩茨克州境内风景如画的顿河沿岸,周围遍布名胜古迹,起拍价为9920万卢布,9月16日在莫斯科举行拍卖会。

127、 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128、 陛下,先皇陛下为大隋创下了盖世功勋!他登基后,先开创了科举制度,然后征发民众开凿南北大运河。

129、 此人也是通过科举而进入朝中,为人性特俊拔,先依附贾似道,得以官运亨通,后见贾似道失势,转头痛批之,实为两面三刀之辈。

130、 张之洞筹办的广雅书院破除了旧科举制度,设务实课程,“砥砺名节,关心时务,吸收新知,并使他们能出仕则为国家栋梁,为民则成为社会中坚”。

用“科举”造句 第14组

131、 这也难怪,高考本来就是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再加上一个颇有些科举时代流风遗韵的“状元”头衔,人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132、 蒙古贵族起于漠北,不重视科举,灭金后,只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废除科举近八十年,彻底断绝了儒生的仕进之途。

133、 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134、 人们对他们并没有说短道长,因为他们都是参加科举靠真本事“考”出来的。

135、 第一个,自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眉州眉山人,科举进士,以诗、书、画名标青史的大文豪,几度宦海沉浮,仍旧保持着豪迈洒脱的风度。

136、 在科举时代,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得第一名者,称“三元及第”。

137、 当今圣上聪明睿达,在科举中开设“地球”。

138、 与科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139、 不几年后,中国传统教育史上一抹灰色阴影被最终揩去,流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各级学堂被认定并纳入中国的主流教育体系,沿袭至今。

140、 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清那样一层层地考上来,录取也不完全看几篇诗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并推荐才能应试登第。

用“科举”造句 第15组

141、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142、 君配张氏,妾吴氏、刘氏,子四人,庶焘咸丰辛亥科举人;庶蕃壬子科举人,候选知州;庶昌以诸生献策阙廷,天子褒嘉,特授知县候补,直隶州知州;庶言咸。

143、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144、 科举夺元,往往与月亮挂起钩来,故有“月中折桂”和“蟾宫折桂”之词。

145、 据说当年丁老爷子科举时候,官场非常腐败,丁老爷子一气之下罢笔长叹,扬长而去。

146、 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147、 东莞市委*记徐建华在会上回顾了东莞教育历史,他说,东莞历史上素有尊师重教、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在广东属于科举发达地区。

148、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科举”的解释

科举[kē jǔ] 科举 kējǔ[imperial examination] 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本篇科举造句由经典国学网 gzct.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建议把经典国学网推荐给更多朋友。